据中华网财经报道,日前,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公然向包括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14个国家发出警示,宣称将从8月1日起对这些国家的商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这一轮的关税行动,不但充分展现出特朗普向来的先斩后奏行事风格,同时也将美国在贸易策略方面的焦虑与混乱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并且天臣配资,日本和韩国身为美国的长期盟友,却被特朗普率先列为开刀对象,这表明这场关税战绝非单纯的经济摩擦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重新划分全球经济秩序的强烈信号。
美国参议院以91票赞成、7票反对的悬殊比例通过禁止中企收购美国农地的法案时,不少人以为这只是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又一个注脚。随着特朗普政府正式签署行政命令,不仅明确禁止中国及其他"外国对手"在美购买农田,更放话要"评估收回"中企已购农地时,这场看似针对"粮食安全"的博弈,实则是中美战略角力的新战场。这张围绕农田展开的牌,背后藏着美国国内政治的算计、对华谈判的施压,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深层矛盾。
特朗普(资料图)
此举是美国农业部启动的《全国农业安全行动计划》核心内容之一。美媒分析,该政策虽名义上涵盖俄罗斯、伊朗等国,但主要针对中国,给中国投资者持有的财产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不过根据农业部数据,中国投资者拥有的美国农田总量的百分比仅为0.0003%,近年来大幅下降,自2021年以来下降了约31%。上个月,众议院通过了由俄克拉荷马州共和党众议员弗兰克·卢卡斯发起的《农业风险审查法》,该法案要求农业部报告与“外国对手”有关的外国农田收购情况。
不得不说,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执政风格虽然不一样,但对于美国农田或是农地的关注却是不约而同天臣配资,甚至用的理由都一样,说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甚至这一次,特朗普急得连理由都不想找了,拿着国家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帽子就给中国扣上了。当前,如果单看中美经贸谈判现状的话,两国正处于正常的交流协商环节,再加上美国财长贝森特还在近两天十分积极的提出要在未来几周和中国官员进行会晤,并且就关税和贸易问题进行交涉,怎么看都是一种积极的走向。
贝森特(资料图)
对于美国政府的行动,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代表回应:中国企业在美国农业领域的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经济增长,将中国投资政治化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对美国市场的信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针对类似事件强调,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投资问题政治化的言行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有损外界对美国市场环境的信心。“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多年来,中国企业对于美国的投资,为促进美国的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言人指出。
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特朗普政府最近采取的对华措施,无疑会让部分美媒以及民众认为他对中方“妥协”了,这也会成为日后民主党攻击特朗普的借口。所以,在这个时候,特朗普必须找到对华强硬的新的突破口,从而重新树立对华强硬的形象。那么,禁止中企在美收购农田的行政命令也就呼之欲出了。特朗普旧事重提,对华强硬的姿态达到了,又没有对华造成严重损失。这就给了彼此“台阶”,不至于最后闹得很不愉快。
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新使得国内豆粕原料供应端面临较大变量。当前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税率仍高达23%(3%基础税率+10%芬太尼反制税率+10%日内瓦会议保留税率),相较于此前低关税时期,与另一主要进口国巴西20%的税率差使得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进口成本显著增加。
路透社6月26日消息,多家中国饲料制造商联合签署协议,拟7月采购3万吨阿根廷豆粕,预计9月运抵广东。这是中国六年来首次从阿根廷进口豆粕,就说大豆吧,以前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美国能占40%,现在呢,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份额已经跌到18%了,巴西成了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5月份的时候,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达到1211万吨,同比大增37.5%,创了2005年以来的新高。
美国农田(资料图)
从美财长的笑脸相迎,到美农业部长的威胁,美方双管齐下的手段真的能起到扭转局面的关键性作用吗?我们虽然不能妄下结论天臣配资,但最起码在美方危害中国利益的时候,中方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美方两个部门的不同态度,暗示出在中国问题上,美方依旧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对华不友好,该国始终是遏制中国的策略,只不过因为美方与中国合作有利可图,才会对中方表现出一些殷勤嘴脸。说到底,美方还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国家,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